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电能替代开启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调整,增加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既有经济性和可行性,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电网公司日前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其经营区域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积极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力争到2015年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00亿度。
今年夏天,我国多地持续高温,用电需求保持高位。特高压输电工程搭建起能源输送的“绿色走廊”,让清洁水电跨越千里畅通无阻,了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据专家介绍,我国76%的煤炭资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在西南部,绝大部分的陆地风能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在东中部。
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决定了能源开发重心西移北移、负荷中心在东中部地区的基本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建设特高压电网,把西部、北部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西南水电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到东中部,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可以有效消除东中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瓶颈。
由于运输环节多、公路运煤量大、所运煤炭煤质差等导致输煤方式能耗高。通过对山西大同经秦皇岛港至华东地区铁海联运输煤全过程调研发现,输煤方式能耗高达8.4%,而在相同运输路径下,特高压输电方式能耗仅为6.1%,比输煤方式低2.3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跨区输煤烧的是更贵的油,运到消费地区要增加一半以上成本。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燃料需要远距离运输,不尽合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电,然后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部沿海。”
因此,建造坑口电站,实施电力外送,成为当前最经济也最环保的能源输送方式。而特高压为“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减少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研究表明,在终端能源消费里,电能占比越高,越有助于节能减排和能源系统综合效率的提升。统计显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就下降3.7个百分点。当然,要想推广电能替代并实现大规模节能减排,还需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例,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
不过,推广电能,限制煤炭的使用,不能搞“一刀切”,主要对象应是限制量大面广的散烧煤,这区别于电力工业用煤。如果减煤先减电煤就错了,而是应削减散烧煤并将其变成电煤。这也是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
据了解,发达国家几乎把全部或大部分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很低。而我国的发电用煤仅占煤炭消费总量的约50%,还有一部分煤炭用于直接燃烧。这些直燃煤用量虽然低于发电用煤,但其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与电煤排放总量大致相当。因此,在终端消费环节“以电代煤”,是减轻直燃煤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好办法之一。
随着能源价格比对关系逐步趋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优越性将进一步凸显。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和选择。
上一篇:能源技术革命 锁定高效低碳